第372章 唐疆战旱录(3/4)
定:
他避开正殿,不再在象征着皇权的宫殿中处理朝政,而是搬到了偏殿,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旱灾的重视和对百姓苦难的关切;
他减少膳食,每天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不再享用那些丰盛的美食,以此来节省粮食,与百姓同甘共苦;
他降低囚犯的刑罚,对于徒刑以下的罪犯,全部予以宽恕,希望以此来减轻人间的罪孽,祈求上苍的怜悯。
不仅如此,李治还召集了朝中的大臣们,共同商讨应对旱灾的办法。
在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大臣们个个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主张开仓放粮,赈济受灾的百姓;
有的建议兴修水利,寻找新的水源;还有的认为应该举行祭祀仪式,向上苍祈求降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更是忧心国事,他深知旱灾对于国家的影响巨大,弄不好会动摇国本。
经过深思熟虑,他向李治提出了“避位以禳灾”的请求,也就是引咎辞职。
他觉得自己身为宰相,却没能辅佐皇帝调理好阴阳,导致旱灾的发生,实在是罪不可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辞职,来平息上苍的怒火,为国家和百姓承担起这份责任。
然而,李治并没有批准长孙无忌的请求。
他深知长孙无忌是开国元勋,对大唐忠心耿耿,在朝中威望极高,是他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他对长孙无忌说道:“国家遭遇旱灾,这是朕的过错,与爱卿无关。
爱卿多年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朕怎能在此时让你离开?还望爱卿继续辅佐朕,共度难关。
”长孙无忌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向李治叩首谢恩,表示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皇帝度过这场危机。
除了长孙无忌,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表示愿意承担责任。
他们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只有君臣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