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我不是袁术> 三百四十八 视察南匈奴(2/4)

三百四十八 视察南匈奴(2/4)

的度辽营士兵解除罪犯的身份,允许他们恢复户籍、回归良民的身份,大大削减了度辽营的罪犯属性。对于他的这一系列行动,张泉表示认可,张泉表示自己也并不喜欢带领一群罪犯作战。这对于度辽将军来说,要求很高,风险也不小,一边防备敌人,一边还要防备这群罪犯搞东搞西,就没有什么是可以信任的,两边防备,很是心累。不过张泉对袁树这样做的动机表示好奇,很想知道袁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总觉得他所知道的上位者的目光一般都不会往下放,而袁树却总是把目光往下放,似乎能从中看出许许多多的不同寻常的东西。有问题是好事,至少在袁树看来是好事,因为这就意味着袁树有了可以宣扬自己的学说、展现自己演讲能力的机会。于是趁此机会,袁树拿出了自己的良知之学,从良知的角度阐述耕战为良知的学派理念,讲述了自己的善恶观。然后又从现实角度出发,讲述自己之前征战的时候花钱向士兵买民众的性命的事情,并且由此悟出了士兵最佳来源的法则。这一系列说法对张泉来说很有吸引力,他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袁树之前,兵家对兵源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得出了“良家子”这个最佳兵源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比较狭窄,且在某些地区的应用范围限制很大,更像是一种阶层概念,有一种把军队单独从社会阶层当中拎出来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的感觉。这要是继续发展下去,就是宋朝的军户,就是明朝的卫所,就是世代当兵的概念。袁树则从后来的兵家角度出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农家子弟和矿工、船工等职业体系属于一等兵源的看法,并且表示自己对良家子这个概念的不满。张泉对此感到非常的惊奇,细细想来,倒也觉得有些意思。袁树趁机把一册自己让人誊抄的《知行论》送给了张泉,让张泉自己去读一读,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他。张泉很高兴,接下了这本《知行论》,抚摸着它,似乎从中看到了光辉的前途。当然了,袁树此来见张泉不单单是为了发展信徒,最主要的还是与他讨论南匈奴的事情。南匈奴其实还是比较老实的一群人,相较于不断搞事的北匈奴,南匈奴已经进入了半定居的状态,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南匈奴大体上没闹出过什么事情,每年有钱拿,时不时的被汉帝国征发去打仗,偶有造反,但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