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说干就干(2/13)
,都被这位市八中的老师和革命干部截去了话头。张一谋和路宽紧紧盯着赵苯山,他的几个细节反应至关重要。监视器中,赵苯山手中的烟杆被突然打断时骤然握紧,原本指向树疤的手臂僵在半空,随即肩膀下沉。在被罗老师夺话后,又用烟杆无意识敲打自己鞋帮,黄铜烟锅与解放胶底碰撞发出闷响。“咔!过了。”张一谋侧头感慨道:“原本还担心雪建不能来,这个角色要打折扣了,老赵也不遑多让啊。”“是不错,要说这种年代电影,还是得上了岁数的演员,不然差了点意思。”刚刚这一幕中,张队长作为本地村民,试图以质朴的乡土视角讲述山楂树传说;但罗老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立即以更“正统”的哥命教育叙事覆盖了他的表述。赵苯山所要表演出来的,是特殊时期意识形态对民间话语的收编与改造,村民的个体记忆被哥命宏大叙事取代,暗示历史真相的复杂性在政治语境中被简化。为什么要这么拍?张一谋的主题不是纯爱吗?就像是诗词中的“赋比兴”,电影中的纯爱剧情也需要时代洪流的衬托。但一是涉及过审,二是导演本身的立场和倾向,就像他后世拍的《归来》,张一谋要是只是这个时代背景,并不想过多地涉猎自己的正治表达。于是,在这部电影中,为了去拍静秋和老三的悲剧爱情,对于灰蒙蒙的时代感的诠释是必不可少的。在不能直抒胸臆的情况下,如何拍?在《归来》中,他用陈道名的人物的心理创伤和行为模式间接呈现,通过聚焦冯婉瑜的等待与陆焉识的陪伴,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爱情故事的注脚。在《山楂树之恋》中,除了男女主的命运藩篱外,他把一部分笔触着墨在了赵苯山这个角色身上。譬如刚刚老赵的各种细节表达,以及最后很传神的一个片段——喉结剧烈滚动却发不出声,只余一声混着痰音的吞咽,麦克风捕捉到喉头黏连的“咕噜”声,如鲠在喉的窒息感穿透银幕。这种窒息感,初看的观众不会觉察。但随着剧情的开展,到最后静秋和老三感情以悲剧终结后回首,将会历历在目。刘伊妃和赵苯山都靠过来看了这一条,张一谋按惯例鼓励了辛柏青,又和老赵笑谈了几句。“赵老师,太棒了,没说的。”赵苯山呵呵笑道:“那年头我记忆犹新啊,这种感觉不算难找,我即兴加了几个动作,要是不行咱再来一条。”张一谋摆手:“够了够了,这条已经很棒了,再多也不好,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