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第434章 南郑会师(1/4)

第434章 南郑会师(1/4)

    楚国大将景琰带领着十一万大军来到了商於城外,他们在这里停留了十日之久。



    在此期间,商於城与武关一线全面戒严,无论是商贾、旅人还是游学士子,一律都不准通行。而且,商贾手中的物资也全部被商於城官府收购。



    在得到秦国的回应后,景琰率领大军前往蓝田,随后又从蓝田转向向西。一路上,他们在秦军的陪同下,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抵达了秦国的眉县。接着,他们又通过褒斜道进入了南郑。



    南郑位于汉中西南部,这里是秦国和蜀国的交界处。虽然秦国占据了汉中小部分地区,但大部分土地仍然属于蜀国。



    秦国在汉中的军事实力十分弱小,长期被蜀军压制。



    由于蜀国的精力长期被巴国牵制,秦国在汉中的势力才得以保存,没有被驱赶出汉中。



    一年多以前,秦国趁巴蜀两国激战正酣之际,大力加强了对汉中南郑之地的投入,最终成功在南郑建立起一座坚固的城池——南郑城。



    巴蜀之战落下帷幕后,秦国凭借着南郑城这个坚实的据点,牢牢地扎根于汉中地区,使得蜀国再也无力将秦国的势力从汉中驱逐出去。



    褒斜道作为入蜀的重要通道,其道路狭窄且绵长,大军通过极为困难。即便秦国进驻南郑后已经对褒斜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宽,但若要让十几万大军同时通过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所以,秦楚联军耗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勉强的顺利的通过了褒斜道。



    当秦楚联军终于抵达南郑时,楚国将领景琰不禁向秦军主将、秦国左庶长赢重提出疑问:“褒斜道如此狭长,既不利于军队行进,又严重影响军中后勤物资的运输。秦国为何不进一步拓宽这条古道呢?”



    “非是秦国不愿,而是这褒斜道两边皆是巨大的山石,开凿不易,秦国之前已经将此道拓宽过一次,若是还想将此道再次拓宽,非三十万劳力而不能为,秦国有心而无力啊!”秦国左庶长一脸无奈的说道。



    此时的秦国,内部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贫穷。



    秦人虽然悍勇,但生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