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家父李隆基> 第九十七章 长安百万家(1/5)

第九十七章 长安百万家(1/5)

    本来就临近大节,又骤逢一场及时雨,长安城陷入了狂欢。古代封建王朝,是非常看重雨水的,尤其是开春与盛夏的雨水,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即使在后世,农户也比非农户,更为关注天气预报。凡祭天及日月、星辰之玉帛,则焚之,祭地及社稷、山岳,则瘗之,海渎,则沉之。太常寺的三位太祝,今天终于能松一口气了。祈雨几个月,今天终于下雨了,那么功劳自然算是皇帝的,李隆基非常兴奋,亲撰“告天书”焚于祭坛。告天书,其实就是给老天爷的回信,因为祈雨的时候一直在焚烧刻录着祈雨文字的玉帛,既然雨水来了,你作为人皇,自该回信感谢老天爷。这个步骤,等于将这场雨水的功劳,彻底揽入自己手中。那么怎么让老百姓知道,这场雨是朕求来的呢?元日前,解除宵禁,圣人赐酒食,与民同庆。长安城的每家每户都可以得到酒和肉,这是一笔天大的开支,李林甫脑袋都快炸了。来了一场好雨,如今仍在下着,本来是好事,结果圣人给他出了一个难题。长安有多少人口呢?常住人口一百万,流动人口二十万至三十万不等。岑参有诗《秋夜闻笛》写到: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韩愈有诗《出门》写到: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贾岛《望山》有写: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元稹《遣兴十首》中写有: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这些都是明证。十二月二十九,李隆基在大雨之中,移仗兴庆宫。他这次打算在兴庆宫常住,具体会住多久,谁也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那么中书门下必然就要跟着皇帝走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一侧,也有一座中书门下,李林甫要换个地方办公了。皇城其它官署,只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御史台,会抽调一部分人进入兴庆宫,以便圣人随时询问政务。换句话说,每日常朝,就此而停。一眼望不到头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行走在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的夹城内。队伍最前方的一人,身着耀眼的盔甲,骑在一匹神骏的马背上,这就是吴怀实了,他是辟仗使,皇帝仪仗队伍的老大。雨水落在他的盔甲上,滴滴答答,吴怀实手持长鞭,时不时的就会甩一鞭子,声音清脆激荡,在夹道内回响。这是开路。李隆基的龙辇内,如今多了一个人,仍是一身道衣装扮,雪白的皮肤与海青色的道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一只手,被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