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唐宋八大家苏辙(1/7)
历史的笔触文人的笔,是国家命运的画师。苏辙,北宋文学巨匠,以其锋利的笔锋,钩勒出文人误国的沉痛图景。在北宋时期,不管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他都像两座高耸的山峰一样,非常了不起。他的政论文章,不仅文学价值斐然,更蕴含对时政的深刻反思。“苏辙是眉州眉山人,其父苏洵年轻时屡试不中。”“庆历八年,二十七岁的苏洵闭门苦读,又将自身所学教授给两个儿子。”“苏辙在父亲苏洵的教育下,与兄长苏轼一同成长。”“嘉祐元年,苏辙随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轼出眉山游仕。”“路过成都,拜访知州张方平。”“见到他们后,张方平以国士礼待苏氏父子三人。”“苏辙与苏轼一同参与欧阳休主司的礼部考试,兄弟二人同登进士第。”“同年三月,苏辙在崇政殿参与皇帝主持的进士考查,中第五甲。”“同年四月,苏辙母亲在家中去世,苏辙跟随父兄一起归蜀守丧。”“嘉祐四年,为母亲守丧结束后,苏辙再次跟随父兄游京师。”“嘉祐五年,苏辙兄弟二人寓居在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嘉祐六年,皇帝亲自在崇政殿考查制科举人,苏辙献上一篇策文。”“论说皇帝年纪大后,不再勤于政事,把朝廷之事的得失详尽说明,非常中肯。”“策文交上去以后,司马光奉命赴崇政殿重新审核应制举人试卷。”“考官争执不下,宋仁宗认为不能既设置直言极谏科,又将正义直言的考生贬黜。”“最终宰相不得已把苏辙的试卷放入下一等录用,最后让苏辙担任商州军事推官。”“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但当时苏洵被任命在京城编写。”“而兄长苏轼又要去凤翔县上任,苏辙就乞求在京城奉养父亲。”“宋英宗治平元年,兄长苏轼从凤翔任满回到京城,次年苏辙任大名府留守推官。”“治平三年,父亲苏洵在京城去世,苏辙兄弟二人从汴京进入安徽。”“从安徽走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把苏洵灵柩送回故里安葬。”“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蛰居生活,直到宋神宗熙宁元年,免丧后苏辙兄弟二人又再次出发东游京师。”“苏辙免丧后,于熙宁二年抵达京师。”“三月,苏辙上书论事,皇帝批复道,观览苏辙奏疏,就能明白苏辙是一个专注于当世政务的人。”“如果让苏辙沉沦下僚,使他的志向无处所伸。”“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后面就在延和殿召见苏辙。”“当时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