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初唐四杰杨炯(1/7)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是他的出现,让诗坛从齐梁浮艳纤弱的诗风发生转变。让局限的宫庭诗拓宽到市井,让狭小的台阁诗向山川边塞蔓延。总之他让唐诗拓宽了题材,给诗赋予新的生命。他的诸多革新意识对我国诗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便是杨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都是在少年时就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可谓年少而才高,同时也拥有了很高的名气。但他们在步入仕途之后却又多沉寂下僚,壮志难酬。相对于初唐四杰中的其他三位来说,杨炯性格沉静,他的一生也相对平顺。“公元650年,杨炯在陕西华阴出生。”“他的祖辈,自汉代以来到唐朝出过不少的重臣,还有不少的文学名和后妃。”“虽然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未做官,但是先祖所留下来的荣耀,让整个家族有着文武双全的家风。”“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将来也一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还有着神童光环的加持,他自幼就有着出众的文采,幼年时聪颖博学。”“所以在他10岁的时候,就因为当时的神童举制度,成为了弘文馆待制。”“当时的弘文馆就类似于现在的图书馆,不过它可是国家级别的,进入弘文馆以后的工作。”“一是对书籍进行整理收藏,二是等待皇帝的诏命,随时成为皇帝的顾问。”“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虚职,但是能在别人都苦读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入朝廷为官,还能够用薪水养活自己,足以比别人优秀了不少。”“只是他初入弘文馆的时候,因为年纪太小。”“所以对真正的官职并无具体概念,以为进了朝廷就能当官。”“所以他这份待制的工作,一干就是16年。”“十岁入宫的神童,转眼间就已经到了27岁。”“这十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读了20多万卷藏书。”“让他的学识与见地也一同增长,另外他也有着更多的焦虑。”“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不能再享受眼前的这份安逸,他必须着眼于他真正的人生。”“如若只是一直在弘文馆消磨时间,那么终其一生,他都要默默无闻。”“只可惜他怀才不遇,每日郁闷的他,就在弘文馆里写下了那篇《青苔赋》,来表达心中的忧郁之情。”“在公元676年,已经快30岁的杨炯。”“就去参加了当时的京应举制,获得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虽然也只是一个校对典籍的九品小官,他的仕途也终于在这时候迎来了一点较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