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公费旅游(2/5)
随随便便就能破亿。若是顺便洗洗米,票房高个十几倍都很正常。烂片时代就是这么玩的。而在此之前,国内电影界基本上都是“导演中心制”。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是导演,不仅影片带有导演个人浓厚的风格,包括整个剧组,也都完全服从于导演的调度。在这种模式下,导演的任务自然格外重。首先是导演发现一个好剧本,决定开拍。他的第一步就是通知经常合作的小伙伴们,要开始准备了,把档期留出来,然后去找资金。当然,这是知名导演的路数,因为他们不怕拉不到投资。若是默默无闻的新导演、小导演,第一步就变成了找钱。找得来钱,什么都好说,找不到钱,一切休提。从8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几乎都是这种模式。其实这种导演中心制,还要得益于在1993年电影体制改革中催生的“独立制片人”制度,让电影制作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否则的话,导演可没有权利去决定要不要制作一部电影。那么在80年代以前,也就是现在,是什么中心制呢?嘿嘿,计划经济,自然是计划中心制!比如说,上影厂接到上级部门的任务,让他们先自己定个计划出来,明年打算拍几部电影,分别是什么类型,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多少资金、多少职工才能保证完成。拍摄计划上交,领导看过之后,认为生活故事片太多,斗争片太少,就给他们调整了一下,然后将任务单下达。行,明年的拍摄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然后负责生产的厂长组织开会,啊,编剧部的同志们,你们都可以开工了啊,几个人一组,每个电影分别由一组或两组人负责,集思广益,先把剧本搞出来。然后咱们厂总共有几个导演,哪些是今年拍了戏的,哪些还没拍,拍过的先等一等,没拍的优先上。这时候就是分果果,来,张三你负责这部戏,李四你负责那部戏,王五……啥?王五导演不会拍斗争片,只拍过故事片?那王五你下去,下次有故事片优先选你,这部斗争片就交给刚才没选上的赵六吧。果果分完了,导演们便开始组建剧组。这时候就要开始抢资源。别看是同一个单位,但也得开抢啊!比如说,厂里有十个正式摄影师,可今年就有7部电影要拍,那是不是有的剧组只能分到一个摄影师?而且厂里资源有限,不可能支持同时拍7部戏,那就肯定有先有后,分到的人员也有好有赖。你想先拍,还要分到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