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恩施人物> 第4章 巴蔓子 田彦伊(1/2)

第4章 巴蔓子 田彦伊(1/2)

    巴蔓子

    巴蔓子,生卒年不详,周末巴子国都亭山(今利川汪营)人,周末巴国名将。

    相传在东周末年(公元前306年前后),巴子国东部朐肠(古地名,今恩施自治州东北,重庆万州云阳县)一带爆发了大规模内乱,国势危在旦夕。恰在此时,巴子国国王正带领部分将领向西北扩展疆域,回师不及。当时镇守巴国都亭山(今利川市汪营一带)的巴将军蔓子心急如焚,却又无力平叛,只得到楚国郢都去搬救兵。巴蔓子到郢都见了楚王,请求楚王出兵帮助巴国平叛。楚王应允,但条件是巴国须割让三座城池。因救国事大,巴蔓子只好答应了楚王的条件,楚遂决定出兵救巴。

    楚国出兵救巴后,班师回国,楚王即派使臣向巴蔓子索要三城。巴蔓子念及国家为重,不愿寸土有失,但又不能言而无信,于是向楚国使臣慷慨陈词:“籍楚之灵,克弭祸乱,诚许楚三城,将吾头以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他义无返顾地拔剑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楚国使臣。使臣无奈,只得将巴蔓子的头颅带回楚国。

    楚王见到巴蔓子头颅,深感其忠勇诚信,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于“荆山之阳”(今宜昌市西北清江与长江汇合处的近侧),而巴国也“以上卿之礼葬其身”于清江源头的都亭山(今利川市汪营镇境内白羊塘古坟园)。

    巴蔓子许三城请楚国出兵平息巴国内乱,是因事急于权变,并不是真的将国土许人。有志书评价说:“应变以权是智,自刎授头是勇,杀身偿城是信,舍身为国是忠。以死殉信,杀身成仁,正气凛乎秋霜,光明昭著日月,实巴族人杰也。”

    巴蔓子死后,恩施、利川的山水多以巴公命名。恩施城南里许处有巴公溪及巴公墓(祭祀墓),重庆市七星岗至今还有巴蔓子将军墓遗迹,其墓碣曰:“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城许城还存,年年青草青墓门。”

    利川民间至今还流传有两首民歌:其一曰:“蔓子问月儿,能否割三城?月儿也知巴人心,但愿巴山永不分。蔓子问山林,能否割三城?山山昂首有回音,巴国土地岂能分?蔓子问夷水,能否割三城?夷水悠悠吐真情,国土岂能送别人?”其二曰:“巴国有位巴将军,宁舍头颅不舍城;忠义美德垂青史,爱国精神传古今。巴蔓子呀巴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