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恩施人物> 第1章 前言(2/6)

第1章 前言(2/6)

物研究所认定命名的“建始人”,距今有195-205万年左右。距今7000余年的巴东“楠木园文化”,巴东官渡口、雷家坪、沿渡河、东瀼口以及清江中上游等地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迹,证明了恩施这块地方从人猿相揖别就有人类生存繁衍的脚印。

    远古时期,一支古老的巴人在廪君的带领下,沿清江西迁,在今恩施境内征服盐水女神部落,君乎夷城,建立巴国(部落联盟),奠定了灿烂的巴文化基石。大禹治水,划定九州,恩施为古荆州、梁州地,其母亲河清江,见于《尚书·禹贡》“和夷底绩”。其中所说的“夷”即夷水,这是清江的最早得名。《华阳国志》称:“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这说明恩施几乎与中原地区同步跨入了人类文明的门槛。

    恩施州的历史沿革代有不同,但其人文历史却如古老的清江一样绵延至今。

    夏桀宠妃妹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氏族复仇的巾帼英雄,也是恩施州第一个见于正史的历史人物。战国时期,巴蔓子杀身守信,在成为民族爱国英雄的同时,也成了恩施后世道义之士效尤的道德楷模。汉代的尹珍,自以生长荒裔,不知礼仪,师从著名文字学家、经学大师许慎习经,晚年回归故里授徒讲学,开启了包括恩施在内的南域向学之风气。宋代的詹邈,获博学鸿词科第一,德高望重,起兴恩施一方之文脉。明清两朝,容美(今鹤峰)六代土司出了九位诗人,结集而成的《田氏一家言》,受到汉族诗人、学者文安之、顾彩等人的高度评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家族文学现象。清代,恩施人樊增祥工诗能文,存诗3万余首,被称为“清诗第一人”。

    就是这样一条绵远流长的文化长河,濡染了恩施州各族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品性,使得他们在民族兴亡、死生继往的紧要关头舍生取义,一往无前。

    二

    恩施各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历代中国革命的一支生力军。早在殷周鼎革之时,巴人天性劲勇,歌舞以凌殷人,所以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楚汉相争,巴人“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这说明巴人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总是倾向于革命的。这种民族秉性对后世土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统治者对恩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