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牟伦扬(1/2)
牟伦扬(1919-1943),笔名顾宁、司马军城等,湖北利川人,著名抗战诗人。
牟伦扬6岁入私塾,8岁进清源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考入恩施湖北省立十三中学,毕业后应试录用,任恩施县屯堡小学教员,半年后考入武汉群化中学高中部学习。他自幼酷爱诗文,胸怀大志,曾将“居身不使百尘染,立志直与青云齐”等诗句题于床头壁上,用以自勉。
“七·七”事变后,牟伦扬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于1937年底毅然离开学校,独自奔赴延安。他表示“革命不成,誓不还家”。1938年1月,牟伦扬入陕北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2月转入陕北公学十一队学习,曾多次聆听过刘少奇、周恩来、冯文彬、胡乔木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教导。结业后,于5月分配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五台山任《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邓拓时任社长兼总编辑)编辑、记者,用笔名顾宁。在《抗敌报》工作四年期间,他曾兼任报社自卫队队长和印刷厂厂长,除经常带领报社全体工作人员打游击外,还编印《报社生活》。在极端艰苦的“扫荡”和反“扫荡”战斗中,他疾笔写下大量富有战斗气息的战地通讯、杂文和诗篇。他的诗通俗易懂,采用群众的语言表达群众的愿望和心声,是火与血的檄文。人称他的诗歌“更多的是属于战士的气质”。
1938年冬反“扫荡”时,报社紧急转移,牟伦扬和同事们临危不惧,挨个山沟、挨个窝铺去找群众,帮助运输机器和铅字,直至安全转移,保证了报纸在反“扫荡”中正常出版。这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秋,牟伦扬被调往冀东任《救国报》编辑。他跋山涉水,越过日寇几十道封锁线,赶到冀东,在与敌人战斗的硝烟中办报。与此同时,他还兼任冀东全区群众文艺组织“新长城社”理事和《新长城》主编,立志使“文艺不要只像长在河边上的梨花,而要像滦河里的浪花;不仅给人们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要使人们的感情卷进这个斗争的浪花里来&34;。数月后,他被调往冀热辽区党委五地委,任《救国报》燕山版主编。
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牟伦扬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同志们亲切地称他“蜀容”。牟伦扬调往冀东时,邓拓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