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覃亚子(1/2)
覃亚子(1915-1973),原名覃章楚,别名覃毕露,湖北恩施人,地方知名教师。
民国四年(1915)覃亚子生于武昌。其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在建始开展活动,不久病故。因此家境极度贫困,年仅两岁的他只有靠叔舅父项英资助读书。他天资聪慧,从小明白事理,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在武昌乡村师范毕业后,初任小学教师即被誉为“教学有方”。民国三十二年,他举家迁回恩施。民国三十三年秋到民国三十四年秋,他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因家境困窘,一年后肄业。其后,民国三十四年秋到民国三十八年冬在恩施高级商业学校、高级农业学校教英语;1950年春在恩施高中教语文;1950年8月至1952年8月调恩施地区图书馆当馆员;1952年9月调恩施师范教语文,直至退休。
覃亚子一生酷爱学习,嗜书成癖。他看书,年轻时多有涉猎,中年以后则力注精深。在恩施地区图书馆当馆员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翻阅了大量的古籍书,对《四书》、《五经》等典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覃亚子教书,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照搬参考书,不拘泥陈年旧说。他多以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给学生传授,阐明事理,做到入情人境;对古文词章的解读,他能做到义理音韵的高度结合。讲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时,他就认为两个“兮”后应断句,念时语调应长一些,才能表达出原文的韵味,才能使学习之人对其深刻含义有更深的领悟。学生问他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说:“备课,一定要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全部弄懂,需从教材中‘滚’出来。”为提高学生解读文章的能力,他要求学生用语法知识把文章的单句、复句全部划出来,并分析出单句的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和复句的各种类型及各自的层次,作全面、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训练。他进行写作教学时,出一个题,往往要求学生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常用的文体各写一篇文章,以明确文体的特征与区别。这一方法,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他的学生一致认为,他在训练学生基本功上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独到功夫。
覃亚子善于知识积累和经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