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聂介轩(2/2)
发展到能在县城万寿宫上演连台整本大戏《搬金牌》、《精忠说岳传》(48本)等。
民国三十四年,日寇投降的消息传到咸丰山城,聂介轩、杨兴楚、唐会云、杨春轩等南剧艺人欣喜若狂,欢呼雀跃。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游遍全城,一路上鞭炮齐鸣,欢声雷动,全城沸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艺工作非常重视,聂介轩决心重振戏班。他自己出钱买布裁剪服装,请画师画衣甲,到各寺庙收神帐、神袍。1951年劳动节,咸丰第一任县长肖继何亲自将聂介轩的剧班命名为“劳动剧团”,聂介轩成为剧团的负责人。他专心致力于南剧的恢复和发展工作,不顾双目失明,在剧团既作鼓师又负责排演指导。在他的努力下,通过团结老艺人,培训新学员,保障了剧团的专业水平,并将全班人马转入咸丰南剧团。1956年秋季,咸丰南剧团的南剧《八义图》在武昌演出,获一等奖。
聂介轩在挖掘、整理南剧剧目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和文化馆请的私塾先生冯今僧在三年时间里共挖掘整理出南剧传统剧目580多出,占当时全省南剧总目的60以上,其中有67出戏在《湖北地方戏曲丛刊》上陆续刊登,特别是他整理的连台本子戏《四下河南》,填补了其他剧种的空白,引起戏剧界的重视,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和奖励。
聂介轩身残志坚,一生热爱南剧,痴心不减。1960年夏,聂介轩腰患痈疽,日益恶化,为了避免衣服擦痛患处,他特地编制一个篾圈捆在腰间后坚持上班,编写、排演剧目,直至生命的尽头。
1围鼓:戏曲活动术语,指艺人们不化妆、不表演的相聚坐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