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徐玉寿 胡云霞(1/2)
徐玉寿(1900一1983),湖南慈利人;胡云霞(1905一1963),女,湖北来凤人。两人为夫妻关系,皆为南剧表演名角。
徐玉寿12岁入科班学湖南汉戏,主攻老旦、丑角和锣鼓伴奏,出科后在湘西一带唱戏十多年,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到来凤搭班唱南剧并安家。由于长期和南剧演员同台演出,加之本人勤奋好学,他学会了南剧唱腔、表演程式及锣鼓经,并融入汉戏之所长,在解放前主演《杀狗惊妻》《巴九寨》《九锡宫》等剧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胡云霞13岁入县城“云庆科班”学唱南戏,先后学过旦角、小生、须生等。她戏路很宽,记戏极多,解放前在鄂西、川东一带已颇有名气。
新中国成立之初,胡云霞与徐玉寿参加了宣恩县南剧队。他们于1951年把现代剧《白毛女》移植为南剧,徐玉寿饰杨白劳,胡云霞为饰演喜儿的演员设计唱腔和表演。此剧动人心弦,有力地配合了土改运动。其后,他俩又主演了反映改造“二流子”的南剧《大家喜欢》。这两个剧目是南剧演现代戏的发端,在恩施专区反响强烈。
1953年,徐玉寿与胡云霞回县参加了来凤人民剧院,徐玉寿为剧院院长,胡云霞主管全院业务。他们把京剧《将相和》移植为南剧,二人分别饰演廉颇、蔺相如,在不到万人的县城连演八场,座无虚席。1956年,剧院正式定名为“来凤县南剧团”,徐玉寿被任命为团长,胡云霞仍主管业务。这一年,胡云霞、徐双庆排演的神话剧《望娘滩》,借鉴川剧变脸的手法,让聂郎(剧中主角)在翻滚中连续变脸三次,最后在烟雾中变成一条九人组成的青龙,这是南剧表演艺术上的突破。该剧在本县连演数场后又在邻县和川东各地演出,极受观众欢迎。在一个时期,他们还坚持逢场加演日场戏,既方便了农民看戏又增加了收入,还更新了服装道具。
在长期的戏坛生涯中,徐玉寿和胡云霞十分注重发现和培养新秀。鄂西有名的南剧小旦覃有元和老旦潘兴敬,就是胡云霞发现并引入戏坛的。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更是为培养南剧传人呕心沥血。1958年,徐玉寿带领25名学员,到离县城十几里的仙佛寺办“红科班”,他自任主教,起早贪黑,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当时生活困难,他常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