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于国桢(1/2)
于国桢(1900一?),河北大兴人,抗日战争前后任利川县县长、湖北第七区(恩施)专员公署专员。
于国桢青年时家境贫寒,靠父母卖豆腐为生。“五·四”运动前后,他在北平大学读书时,有幸结识了当时北平大学教授陈独秀,并在陈的支持下完成了学业,后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又与蒋经国同学,回国后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供职。他得知陈诚在湖北实行新县制,便主动要求来湖北。后经组织部长陈果夫推荐到陈诚部下。
于国桢于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持陈果夫介绍函来到恩施拜见陈诚。陈问他愿意干什么?他说愿意协助陈主席实行新县制。陈便委派他到利川任县长。
于国桢上任利川县长时,是身上背着米袋子独自一人从恩施出发,经罗针田、翻石板岭徒步而去的。第一天投宿罗针田鸡毛小店时,与从郧县去利川任合作指导的杨道雅同住一房间,杨见他一脸大麻子,问他带了多少帮手?他说就只一人。又问,你不怕孤掌难鸣吗?他说,十里之室必有忠信。第二天晚上,二人又同宿团堡一家小店,他请杨给利川在任县长带一封便函,说请三天后办移交。到办移交时,干净利落。办移交前,他又独自一人去民间了解情况。
民国三十年八月,省政府命令各县为前线抗日将士募捐寒衣,于国桢一改过去摊派到区乡的办法,而是召开区乡长会议,先了解各区乡的巨富豪绅,再亲自到这些人中宣传募捐的意义,在得到他们的认捐后,立即召开全县巨富豪绅大会动员捐资,18万元的捐款得以顺利落实,丝毫没有增加贫困农民的负担。
筹集军粮,在贫困山区是一大难事,于国桢在利川任县长的4年中,年年超额完成任务。他的办法是,先勒令曾拖欠军粮的有钱有势人家限期补交欠粮,再交当年的。如不交,定在乡集镇逢场期那一天弄到镇上游街示众。这样一来,那些富豪们没人敢不交。
抗日战争期间,食盐来得不易,一律实行公卖。利川却被有势的统销经理搞公盐私卖,牟取暴利。他借用杀鸡儆猴的办法,严惩了一个家大势大、人多枪多的统销经理。从此,盐价平稳,公卖及时。随即,他趁势又对煮酒熬糖、偷税漏税、抽丁拉夫、整无事酒、搞假政绩等进行清理整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