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恩施人物> 第52章 朱和中(1/3)

第52章 朱和中(1/3)

    朱和中(1880一1940),原名大顺,字子英,湖北建始人,著名民主革命人士。

    朱和中7岁入塾,13岁就读于建

    始五阳书院,15岁府试夺魁入湖北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俄和谈密约传到湖北,学生数百人集于曾公祠,朱和中义愤填膺,演讲激烈,手中所持之折扇拍成片段,亦不自知。当时,水陆街的吴禄贞寓所和花园山的李步青寓所,为爱国进步人士集中之地,朱和中无日不到。他们虽无组织,但暗中已形成一革命团体之雏形。光绪三十年秋,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分散进步学生势力,乃择其激烈者派往西洋,朱和中遂被派赴欧洲留学并限期报到。行前朱与诸同志在花园山作别,大家都不主张朱和中等离开湖北,但朱却对大家说:“事已至斯,岂能由己?然我辈群龙无首,如此伟大之种族革命,岂等夷所能领导。今往西洋,正可乘机访孙逸仙,是于此间同人之前途,大有裨益!”朱和中先入德国陆军步兵学校,后转入柏林兵工大学,勤苦发奋,掌握了英、德、俄等多种文字并译成《德国宪法》一书。

    光绪三十年孙中山由美去英,资金匮乏,朱和中得知,即筹集1200马克电汇资助。光绪三十一年春,孙中山由英国前往比利时,朱和中与贺之才、李蕃昌(寿卿)前往俄斯顿港码头迎接,其余二十余人则在车站等候。孙中山与诸生谈论革命方略及建设事业,揭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朝夕与史青、贺之才、胡秉柯、朱和中、魏宸组诸人讨论组织革命团体的具体方案。朱和中讲述吴禄贞等历年在湖北取得的成绩,主张“更换新军士兵头脑,开通士子知识至为重要”。孙中山则主张改良会党,并列举事实为证。经过辩论,意见接近,认为有双管齐下之必要,于是提议组织“比京结盟”。当孙中山提出要宣誓时,大家又多持异议,以为既真心革命,何用宣誓。朱和中慨然陈言:“我辈既决心革命,一切皆可牺牲,何怕宣誓?”孙中山乃亲书誓词,各人宣誓如仪。

    朱和中回柏林后,同年三月初,联合同学宾步程、薛仙洲、刘家铨等人筹组“柏林同盟”,加人者20多人。朱和中乃函请孙中山赴德主持结盟仪式。其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