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郑永禧(1/2)
郑永禧(1866一1931),祖籍福建,浙江衢县人,民国初年恩施县知事。
郑永禧出身书香门第,他天资聪颖,7岁能写文章,10岁能通读各种经史,12岁成为生员。他爱好古学经义,特别喜欢研究史学及金石文字。凡是涉及地方文献的资料,他都留意搜集。光绪二十三年(1892)参加乡试1,中了解元2。正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的时候,衢州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教案,他因主办过团练而受牵连,被革去功名,并入狱。
郑永禧于民国五年(1916)冬出任恩施县知事。下车伊始,他即搜求清同治版《恩施县志》校读,见已残缺不全,遍访民间藏本,找到了当初刊印的雕版,但散佚不少,且朽蠹过半,于是将其藏于劝学所中,并与民国驻施军事长官商议勘校补缀,“校其脱,勘其讹,或旁采以正之”。经过数月努力,终于完成了补刊《恩施县志》之事。《恩施县志》始修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成书于清同治七年(1868)。到郑永禧任职时,不到50年,雕版虽存,但书已难见,幸赖他独好斯文,于政事之暇补缺成全。
郑永禧在校勘同治版《恩施县志》时,发现原书导源于施州卫《旧志》,所载历史沿革、人物故实,多所漏略,而且前后抑复,舛讹3参互,于是决定续修此志。他在公余之暇,对恩施历史上有争议或者记载失据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名人胜迹,或爬漏剔抉4,援典籍以互参,或亲临实地,以考古而决疑。不到一年,考证同治版《恩施县志》讹误 43条,撰成《施州访古录》二卷。刊印时,其接任恩施县知事吴良棻更名为《施州考古录》。
《施州考古录》是恩施州第一部区域性人文志史书。全书分上、下两卷,共43篇文章。其内容包括从恩施人文始祖廪君到清末三千多年来恩施县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民族演进、名胜古迹,县域城郭、史迹文化、人物春秋、民间逸闻等十多个方面。其《恩施县沿革大纲》一篇,针对《恩施县志》所载历代沿革漏略、抑复、参互之处,比较众多典籍,梳理了一条较清晰的脉络,让人看到了恩施从《禹贡》“和夷底绩”到改土归流、设官定制的文明演进过程。《施州为古夜郎地》一篇,在明人李一凤、清人李宗汾、陈诗、罗德崑等人撰文一致否定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