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照亮未来的燧石(1/5)
04年,国内科技企业,像极了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学生,看着隔壁丑国、脚盆、欧洲这些老司机开着超跑呼啸而过,心生羡慕之余,只能默默翻出口袋里的钢镚,精打细算。
李乐手里有数据,03年全国科研经费238亿刀,丑国2920,脚盆1352,欧盟友十五国3217,南高丽光企业就117亿。
这么一对比,相当于玩网游,别人在穿着白金装备满地图下副本,我们,却在新手村拿着把木剑砍坤攒金币。
更心酸的是,科研人员人均研发经费不到万块,约等于小鬼子的九分之一,南高丽的五分之一。别人家在考虑实验室的咖啡机要不要换成意式蒸汽的,咱们还为了买不买纯水仪打报告等经费。
500强的资产规模只有世界500强的5.5%,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还不到5%,人均利润更完蛋。关键技术六成依赖进口,发明专利数量只占全球1%-2%,连设备都得代购,所谓国产科技其实大都是国际组装。
当然,也有亮点,建筑行业,研发投入全球占比34%,科技树虽然没点亮芯片,但先把脚手架插遍了全世界。
面对这些宛如降维打击的差距,一些人宛如自带悲情BGM的川大爷,左手举着定体问,不禁问的灯牌,右手握着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望远镜,激情开麦。瞧瞧人,看看咱!再配上油纸包、下水道、圆珠笔头的都市传说,最后就一个结论,打不过,三分钟投了。
本质无非是发展时差造就的魔性滤镜,还有三分的酸葡萄,七分的狗粮到账。
可好在,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有人在趾高气昂的“指点江山”,可也有人在默默的为二十年后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在讲台上储备默默耕耘。
有人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追求极致。一群年轻人用算盘时代的思维啃着世界最前沿的课题,他们在泛黄的灯光下翻译外文文献时,总会用红笔狠狠划掉被刻意抹去的关键公式,笔记本上洇开的墨迹分不清是茶水还是眼泪。
有人低着头去学,去请。面对别人家的技术代表在谈判桌上轻蔑地敲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