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都市言情>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第985章 挣脱贫困的藩篱(2/7)

第985章 挣脱贫困的藩篱(2/7)

清初那个阶段,口诛笔伐王阳明的,多了去了,从顾宪成到陆陇其,从张烈到顾炎武、张伯行,哪个不骂?心即理、良知、知行合一、阳儒阴释抓着哪个骂哪个。唐君毅先生说过,船山之哲学,重矫王学之弊,故于阳明攻击最烈。于程、朱、康节,皆有所弹正,而独契于横渠。”



    连祺眨眨眼,“你这,都是哪知道的?”



    “读书么,不就杂七杂八?你不看的?”



    “呃.....”



    “不好意思哈。”



    “没啥,看这些古文,犯困的。”



    “看进去了,也就有意思了。”李乐把书塞包里,“你知道如果按照儒学学派划分,教员属于哪一派的么?”



    “不会是王船山吧?”



    李乐没答,只是笑道,“你可以看看实践论,这里面就充分体现了对王船山知行观的发扬。”



    “教员写过一首诗,船山星火昔时明,莽莽乾坤事远征。当年在长征时候,写实践论里面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据说就是借用了王船山尚书引义里面的一句。不过,这句话,我还没看到。”



    “实践论学过,不过这王船山的知行观有啥联系?你给说说?”



    “你不是听古文就犯困么?你这开车呢。”



    “你瞧,连他老人家都继承、推崇的东西,咱们这小虾米,不得多学学?”连祺摁了两下喇叭,表示不困。



    李乐想了想,“我也是现学现卖。你听听就成,还得自己琢磨去。”



    “那是那是。”



    “有人说,往前六百年,知行问题论述集大成者,即王船山。一是批判、二是吸收朱熹、王阳明知行学说,提出了唯物的知行合一理论。从道和德两方面论述对认识的起源和认识的两个阶段,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有自己的讲解。”



    “见闻之知,止于见己闻。视听之明,可以摄物。心知之量,可以受物。认识起源于感觉,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德性之知,则可指导人的行为或实践。知行相资以为用。夫人必知之,而后能行之,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