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锡庆院(1/5)
陆佃介绍完太学主要官员后,便簇拥着赵煦,从太学南门而入。所谓的太学南门,其实就是李煜旧宅大门改过来的——当年李煜死后,其宅被转送给了钱俶,为礼贤宅。钱俶去世,其子钱惟演将之归与朝廷。庆历后,伴随庆历兴学运动而兴起的太学扩张,礼贤宅成为了太学的一部分。这昔年王侯的宅邸,就这样成为了今日朗朗读书之地。赵煦在群儒簇拥下,步入太学,便停下了脚步,问道:“诸位先生,昔年泰山先生孙复与安定先生胡瑗讲学之地,今可安在?”陆佃答道:“奏知陛下,泰山先生与安定先生的昔年讲学之地,迄今依然是太学讲学之所。”“两位先生当年所居的书斋及诸般文房之物,皆完好如初。”“善!”赵煦点头:“请陆先生带路,朕要去瞻仰、参观两位先生昔年讲学之地!”群儒顿时欢天喜地,陆佃更是第一时间就拜道:“臣谨奉德音!”便率着太学诸儒,簇拥着赵煦,向着太学深处的锡庆院而去。锡庆院,就是庆历四年之前的太学初创之地。换而言之,在庆历四年之前,大宋并不存在太学这个学校。彼时,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面的国子学。太学是在庆历四年,由时任判国子监王拱辰、同判国子监田况联名上奏,才创建的学校。最初的太学,只是国子学的备胎。所以,经费很少,处境也很困难。其逼仄到什么地步?连个教学场所都没有,只能租借锡庆院西北数十间僧人住房,改建成学斋。不止经费少,师生也少。最初的太学,师生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十人。因为穷,很多太学生连吃饭都是问题。直到来自南京应天书院的泰山先生孙复以及安定先生胡瑗,先后入京主持太学,才将这一切扭转。在孙复之前,太学逼仄至极,连个稳定的讲学场所也没有。从庆历四年创立,到庆历六年,确立锡庆院为太学学校。两年间,太学搬了四次家。而当胡瑗于嘉佑三年,致仕回乡时,太学已完成了惊人的逆袭。不仅仅拥有师生五百余人——两倍于国子学。而且,已成为天下毋庸置疑,无可辩驳的最高学府。所谓的国子学?从此就再也没有声量,到得如今,汴京城甚至已经没有国子学了。国子监成为了一个单纯的官署,不再负责教育。是以,对大宋太学来说,孙复与胡瑗,就是开天辟地的祖师爷!无论怎样推崇和膜拜都不为过!自然他们两人留下的学斋、文房器物,是被当成圣物小心供奉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