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逼捐(5)(2/5)
皇太后身边,和孟卿卿一左一右,搀扶着她,道:“说起重阳节,母后的生辰也快了。”“母后虽不想操办,但孙臣想着,还是该当延请两位皇叔、宗室近支、两家国亲,一家人一起好好热闹热闹。”“官家说的是。”太皇太后点点头,她很喜欢热闹。特别是上次寿宴过后,就爱上了那种感觉。走到花园的凉亭,她坐了下来,然后就问道:“对了,官家,老身听人说,中太一宫、西太一宫、集禧观还有五岳观的道长们,都已经上表乞往淮南,为淮南百姓打蘸祈福?”赵煦颔首,道:“确有此事,孙臣也已经批了。”“诸位道长,重阳日前就会南下。”“此外,开宝寺的西天三藏法师,也说要南下,为淮南百姓,念一番‘秽迹金刚’以祈福去灾。”太皇太后听着,点头道:“佛道两家,能够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这都是官家德行感召的结果。”她看向自己身边服侍着的这个孙子,忍不住在心中感慨了一声。英庙和先帝,都是实诚人,做事直来直去的,脾气也都犟的很。英庙能为了濮议,不惜得罪慈圣光献,甚至与朝臣们闹脾气,到死都还在和人怄气。先帝就更犟了。一个变法闹得天下纷纷。而如今的这个官家,却不知怎的,竟生了一颗七窍玲珑心。居然能让外戚、勋贵、商贾,这大宋三个最大的铁公鸡,心甘情愿的往外掏钱。而且,掏的还不少。曹家、刘家、王家、杨家,多的五万贯,少的也掏了一两万贯。高家和向家,则一起凑了五万贯。宰执元老待制大臣们,则和商量好的一样,元老八千贯,宰相五千贯,执政三千贯,待制一千贯。商贾掏的就更多了。以至于,她在宫里面甚至听梁从政说起了一个外面的趣事,说是现在汴京城里,有一个谣言,传说当今官家,每天晚上,都要看一遍汴京义捐一千贯以上的名单。所以,汴京城里的奢遮人家没有人敢不捐的。因为在那个谣言里传说,官家每天晚上看义捐名单。捐了的,他可能不会记住。但没捐的,他肯定会记得。于是,汴京各大行会、正店还有就是扑买了堆垛场的商贾,没有一个敢不出钱的。就这些人就凑出了超过二十万贯的铜钱,还有价值数万贯的布料。此事,让这位太皇太后久久无语。赵氏六代官家,从未有人能如此娴熟且熟练的将人心玩弄于鼓掌。想着这些事情,太皇太后就柔声问道:“大相国寺的事情,官家打算怎么处置?”赵煦答道:“太母,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