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开门!市场经济!(2/6)
赵煦继续问道:“相公可还记得,今天下州郡厢兵员额?”韩绛想了想,才答道:“奏知陛下,老臣年迈,对此记不大清了,只隐约记得,应是二十余万。”赵煦点点头,就回头对帷幕内的太皇太后道:“太母,孙臣却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嗯?”赵煦道:“孙臣曾问过范、吕两位学士,既在地方,可曾差见过官府雇用之役人,两位学士皆言:皆曾亲见役人,朕又问两位学士:这官府雇佣之人,皆是何人?两位学士皆言,皆乃是地方名望之家作保,熟悉官府及道路之人。”“今日,又听了韩相公所言的役法弊病。”“孙臣就想着……”赵煦眨着眼睛,满脸真诚的问着帷幕内的太皇太后:“有时候,是不是朝廷管的有些多了?”“朝廷是不是,可以对民间,对百姓,对天下人更信任一些?”“还有这免役钱,是不是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两宫听着,顿时有些糊涂了。她们根本跟不上赵煦跳脱的思路。一下子就从免役钱,跳到厢军问题上,又瞬间从厢军跳到了自我反思,检讨,感觉大宋朝廷对天下管的有些多,甚至开始检讨起,朝廷收的免役钱是不是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偏偏在这个时候,韩琦、吕公著已经集体持芴拜道:“陛下圣明!”别管赵煦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他的这个表态,却是有宋以来,最亲民的表态了。站在士大夫地主的立场来说,这朝廷确实是管的有点多!本朝榷茶、榷酒、榷铁、榷盐……只要是可以官营的,官府都恨不得插上一手。就算是深山里的矿藏,百姓自己去开采了,官府都会伸手问百姓要钱。和大宋相比,周厉王就是个轻徭薄赋的明君。士大夫们当然希望,朝廷可以对一些民间领域放松监管和垄断。福建人不想榷茶,成都人不想榷盐,汴京人不想榷酒。但有用吗?没有用。赵官家们那是吃不得一点亏!准确的说,没有占到便宜就算吃亏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一个茶法从立国开始就折腾到现在,来来回回折腾了十几次。所以,士大夫们,早就在盼着,能出一个无为而治的明君了。对很多人来说,皇帝不折腾,就已经足够了。而现在这位少主,不仅仅完美满足了他们的幻想,甚至还主动说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的至圣之语!这不是圣明天子,谁能担得起圣明二字?他们就只听着少年天子对着帷幕内的两宫说道:“太母,孙臣是这样想的。”“是不是可以在